新聞中心
作者: 來源: 養豬巴巴網 點擊數:673
豬肉零售價3月同比上漲35.2% 最貴的肋排賣到一斤35元
肉價單月上漲30%,生豬價格創五年來歷史高點,猴年里的“二師兄”出盡了風頭。對此,有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豬肉價格的上漲是由于供給不足造成的;也有業內人士認為,本輪豬肉上漲摻有人為“炒作”因素。那么,隨著生豬價格跨過歷史高點,未來將何去何從?
近日,很多人都在講,吃不起豬肉了。今年以來,豬肉價格持續上漲,目前豬肉零售價近20元一斤,肋排最高近35元一斤,“瘋漲”是老百姓和業內人士共同的感受。那么,本輪豬肉價格瘋漲的背后是什么原因?是前些年豬肉價格低帶來的供應不足?是天氣及人為因素還是有資本在后面助推?記者近日就此進行了調查。
現場
進口豬肉比“本地豬”便宜近半
昨日(5日),記者走訪了北京市望京地區幾家大型菜市場和超市后了解到,這幾家菜市場和超市的零售豬肉價格相近,分別是前后腿肉一斤17元左右,五花肉一斤18元左右,排骨肉一斤27元左右,最貴的肋排則賣到了一斤35元左右。
攤主告訴記者,往年春節是豬肉價格的高點,一般過了春節就會降,但今年春節以后,豬肉的價格依然一直高居不下,“批發價就高,我們都是跟著拿肉的價格走的”。另一名攤主表示:“這是因為現在肉聯廠收不到毛豬。”
記者發現,在這些攤前購買豬肉的顧客并不多,一位攤主表示“現在菜啊肉啊啥都貴,沒辦法,菜不能不吃,那就少吃點肉。”另一位前來購買豬肉的顧客表示,自己最愛吃肋排,但是35元一斤的價格也讓他猶豫,因此只買了腔骨和肋骨都有的排骨肉,一斤便宜8元。
另外,記者在超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,相比“本地”的豬肉,進口的豬肉反而便宜一大截,如來自加拿大的豬肉肋排,僅售19.8元一斤,比本地的34.8元的肋排便宜了近一半。
調查
豬肉價格瘋漲是被人為炒起來的?
根據農業部的“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網”的數據顯示,3月,全國豬肉零售價格每公斤28.6元,同比上漲35.2%;活豬價格每公斤18.82元,同比上漲54.8%;仔豬價格每公斤40.68元,同比上漲101.3%。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輪豬肉價格瘋漲不止?
“豬肉的價格跟炒作有關。”新發地市場宣傳部詹家寶認為,豬肉價格主要是炒起來的,價格炒高之后很多農民和飼養場不愿意出手活豬,想把豬養到150斤左右再出手,這是一種“惜售”的心理。在肉價上漲的時候,養豬場一般愿意拖后幾日出欄,一方面可以增加毛豬的單重,一方面又因為價格上漲可以增加收入。因此,豬肉價格上漲也摻有人為的因素。
農業部相關人士表示,生豬存欄量低是造成豬價上漲的主要原因。“2014年下半年以來,豬肉價格持續低迷,利潤微薄導致生豬養殖紛紛減少。截至2016年2月,我國生豬存欄量為36671萬頭,較2013年高點的46856萬頭下降約21.7%,較2015年同期的38973萬頭下降約5.9%。”
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則認為,目前豬肉價格的上漲確實是由于供應端的供給不足造成的。“2013年至2015年,連續三年整個行業處于虧損狀態,造成了大量養豬場破產和退出,產能大幅下降;同時,由于環保的問題,從2014年初開始拆豬場,進一步造成產能不足。”
除了以上供應鏈的原因,還有一部分自然原因。去年12月,我國大部分地區遭遇“世紀寒潮”,溫度大幅下降,造成仔豬腹瀉嚴重,成活率比較低。這就影響春節以后的肥豬供應,一些屠宰企業甚至遭遇了“斷檔”,收不到豬。
追訪
政府要出手調控這輪豬肉瘋漲?
前不久,在各微信群里流傳著一條3月25日儲備肉投放的消息,5省投放總量在1.85萬噸,但是至今沒有得到證實。不論如何,豬肉價格并未得到控制,時至今日,依然維持在高位。
對此,馮永輝表示,即使消息為真,那么2萬噸對于彌補豬肉市場的缺口來說依然太少了。“儲備豬肉實際上是企業的庫存,一般是4至6個月的輪儲周期。今年的形勢一直不好,所以企業并沒有太多的儲備,說白了就是沒貨,這也是為什么政府并沒有大規模投放的原因。”
回頭看3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《豬糧比價進入黃色預警區域建議養殖場戶勿過度補欄》,其中提到,截至3月9日,全國生豬平均出廠價格為每公斤18.62元,同比上漲52.8%;豬糧比價為9.13﹕1,已進入黃色預警區域。“豬糧比價”是指活豬價格與玉米價格的比,它是衡量豬肉價格的一個重要指標。豬糧比價越高,說明養殖利潤高,養殖戶補欄的積極性也越高。同時,這也是政府進行豬肉價格調控的最主要參考因素。據了解,豬糧比價的綠色區域為5.5:1到8.5:1,而近期,生豬價格超過10元一斤,玉米的價格約9角一斤,豬糧比價已經超過10.5:1。
國家有關部門將按照《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》規定,適時啟動調控預案,努力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。在這份調控預案中規定,當豬糧比價處于黃色區域時,由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商,提出中央凍豬肉儲備投放計劃,由商務部牽頭組織實施。
關注
瘋漲的豬肉價格何時回落?
馮永輝介紹,現在供應端的補欄開始恢復,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,據他預測,傳遞到終端的供應至少還要10個月以上。他預測,今年9月以后,可能會迎來一輪價格的下降。而詹家寶則認為,目前豬肉的價格基本已經達到一個歷史高點了,但是他表示,此次的漲價與往年相比周期性不明顯,其中可能有人為因素,因此無法預測后續價格的波動。
事實上,除了政府投放儲備肉和養殖戶的補欄之外,還有增加進口肉,對低保戶、大學生等群體加大補貼等措施。但是,目前國家還沒有相應的調控政策出臺。
與北青報記者在超市中看到的豬肉價格類似,馮永輝表示進口豬肉價格確實便宜,幾乎是國內的一半。但是“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填補中國的缺口,中國的豬肉市場是5000萬噸的規模,而全球的豬肉貿易量才600萬噸”。雖然國家已經在提高進口肉的比例,1月份同比增加了66%,2月份同比增加了110%,但是依舊供不應求。
同時,上述專家表示,在2013年至2015年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,許多養殖場、屠宰場都處于虧損或薄利狀態,這對于生豬市場是很大的打擊。目前豬肉價格走高,以市場調節的方式刺激養殖戶補欄的積極性,也是好事。此時如果盲目進口,可能會進一步打擊國內養殖戶的積極性,短期內豬肉市場反而難以調節恢復。
財經觀察
不要讓“豬周期”循環上演
在養殖業內,有這樣一個“豬周期”,大致的軌跡是:肉價上漲——母豬存欄量大增——生豬供應增加——肉價下跌——大量淘汰母豬——生豬供應減少——肉價上漲。這個周期通常2到3年循環一次,因此,“一年賺、一年平、一年虧”就成了養殖戶們的“魔咒”。
乍一看,這樣的調節十分符合市場的供需關系規律。但是我們更應看到,在這種帶有“滯后性”的市場調節中,有一部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,并且這樣的悲劇在周期性地循環上演。
在市場經濟中,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,也就是說,只有先行出現了價格的波動,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才會隨時擴大或減少商品的供應。因此,供求不平衡影響到價格本來就存在時間差,從作出決定再到見效又需要一定的時間。養殖業的特性又決定了從仔豬到肥豬的生長周期很長,導致這一行業的市場調節更加滯后。
2013年到2015年豬肉價格持續低迷之時,許多企業不得不倒閉,這就造成了生豬供應的減少,而現在隨著豬肉價格的持續走高,補欄的養殖戶越來越多,或許會帶來下一輪的價格下跌。但是,我們并不愿看到下一個“豬周期”的上演。或許,不讓“豬周期”繼續上演的方式,除了對養殖戶進行市場教育,讓他們認識到不能盲目跟風之外,更為重要的是相關部門也要進行科學的、帶有預見性的宏觀調控。
2016-04-06
(Top) 返回頁面頂端